周文强:历史没有绝对真相,启发当世人才最重要

历史的真相是,从来就没有真相。我们了解历史,只能通过相对有限的史料,但从正史到野史,无疑都经过许许多多利益集团的权衡和修改,最终被书写成章的历史,很难再被视作如假包换的真相。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如果不足信,那还有没有的价值?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为除了历史事件的真伪,其背后由人性折射的普世意义也同样价值非凡。

作为当今中国财商教育领域的明星导师,周文强老师经常在课上以品评历史的方式,为学员拆解现代商业游戏规则,而他很多对于历史独辟蹊径的解读方式却也曾为他招来不少来自外界的非议。对此,周文强平静地回应,历史是面镜子,好的镜子不在乎自身是什么材料,能够让当世人知兴衰、明得失的,那就是好镜子。

 

01

历史需要走进文本,更需要走出文本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历史这面镜子在今天,就像被人狠狠挥拳砸碎一般,从一面完整的玻璃破成碎片,而未等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惋惜镜子的破损,或是欣赏碎片的璀璨,互联网永不停歇的进化速度就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朝碎片踩上一脚。

历史因此变成更多无以计数的碎片,不可能再被完整还原。硬要拾起,也只有一张张甚至连原本位置在哪都无据可寻的碎片。

显然,探求历史的可信与否,已然力不从心,也不再重要。周文强老师认为,品读历史,要以走进文本的思维走出文本,一进一出,都需要智慧。不能被所谓的真伪标准绑住手脚,应如同对待一切伟大文学作品那样,用我们个体对人生和世界的体验来丰富认知的维度,就像诗人叶芝所说的随时间而来的智慧

当然,即便是那些形成定论的历史,也从未因时间的尘封而彻底停滞不前。它毫无疑问地将当代人裹挟其中,驱使着我们不断地咀嚼、品尝和回味历史中所提炼的处世经验。历史和当下因而存在一种互动的复杂经验关系,历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决策,今天的生活也同样在为历史编写新的注脚。

 

02

先进的历史观,比追求历史真相更重要

 

周文强老师说,我不会纠结于某段历史的真实与否,在很多问题上,我可能会与一些人因为理解上的不同而存在冲突,但是这种冲突我认为是必要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不是限定与束缚,而应该引发我们思考,开拓我们思维,增加我们的智慧。

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之所以精彩,不仅是因为历史本身,更是因为司马迁加入了大量自我的理解和表述方式,从而让《史记》脱离其他史书,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周文强老师强调,历史无时无刻都需要在新的场域之中诞生新的意义,这提醒和催使我们应该不断刷新历史观,使之跟紧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和社会诉求。

用现代眼光看历史,是对历史的一种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帮助当代人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变迁性,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动机、思想和行为。同时,它也有助于我们审视过去的错误和不公,并从中吸取教训,推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

尽管无法完全摆脱主观性和现代偏见,但我们在理解和诠释历史时,还是应该勇于创新,以开放、批判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历史,最终形成明理开智的先进历史观,周文强老师相信,这样的教育要比追求历史真相更具意义。

新闻聚焦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