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奋斗吗?

本文转载自知乎作者:司马懿

 

这段时间每次上传视频的时候, 评论区都让人如此的感动:

我还能说什么呢?就像『身体的答案』中说的: 眼睛看过世界的风景,黑眼圈只是风景的影子。

 

我办公室外面是一个大阳台,放学之后时不时有学生在上面锻炼和开party。这样录视频的时候杂音就很难去掉。所以通常只能晚上九点半以后开工。

录的过程要反复的根据语感来调整脚本,7-8分钟的视频,光录制就要折腾到凌晨1点左右。之后再打开Premiere Pro,把自己想要的片段留下,多余的、笑场的、台词不对的、发音含糊的片段减掉,做完这些事情差不多已经是凌晨2点半,正好是中国时间的十点半,在中国的后期剪辑小伙伴也该上班了,把文件传给他之后,这一天才算结束。

以前看包公断案,说包公『日断阳,夜断阴』,觉得好牛啊!自己真的做起来,白天赶论文的死线,晚上琢磨视频稿件,整个人就感觉绷起来了。有一天,完成了这一切正准备睡觉,看看窗外说『我又看到凌晨四点的城市』啦。

正想继续感慨一番。突然就能收到学生的邮件:老师,数据刚跑出来的结果,好像不太理想,您看看怎么回事?——我瞬间就感觉到压力山大!——当初读书的时候,发现导师都比学生用功很多,现在自己做导师了,怎么感觉比学生懈怠呢?

 

学过经济学的,都喜欢琢磨动机。

学生也好,我自己也好,都没有任何人催促或者强制,也没有任何迫在眼前的压力,那么这种『奋斗』的行为是从何而来的呢?

 

为什么人会过度努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奋斗本身,是一个动态优化的函数。可以看作是通过消耗自己,来对其他的事物发出的一个信号[1]如果这个信号是对市场发出的,那么就是竞争——给其他人展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个信号是对自己发出的,那就是自我成就感——自己在给自己展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努力本身只是一个成本,发出信号的是努力的结果,如果我们定义两种努力程度:奋斗和躺平的话,那么一个类型为 [公式]的人前半生的轨迹就可以用一个函数来刻画:

整个式子由两项组成,第一项, 也就是在加号之前的是在积累声誉,第二项是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在文中是到了 [公式]之后,选择躺平,之后永远获得一个固定的收益。

所以整个问题就存在两个权衡,首先关键的部分就是 [公式],每次因为奋斗而获得一些成就,这些成就带来了效用,而效用的代价,就是减号后面的 [公式]表示单位成本,而 [公式]表示努力程度。那么,在积累声誉/成就的过程中,到底努力的程度和成本之间应该维持一个什么样的均衡呢?

努力的程度可以看做是奋斗,成本可以看做为了支撑这种奋斗而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种动态的模型有一个很反直觉,但是数学上却正确的均衡结果。一般来说,直觉会认为,如果自己属于努力的成本天然比较高的,也就是高 [公式] 的人——比如身体不好、健康状况堪忧,那么努力的程度就会低一点;而如果天生身体倍棒,吃饭倍香,那么相对而言,努力程度就高一些。

但是,在动态模型下,会出现努力成本很高,反而会在一开始年轻的时候拼命努力;而努力成本较低的则相对来说反而没有那么拼命,而是随着职业生涯的成长逐渐发力。

为什么呢?因为当自己努力成本很高的时候,会有一种对「未知信息」的规避——所以特别希望能够在自己能把握的范围内赶紧上一个还不错的平台,这样以后才有希望去躺平。这其实就可以看做是平常大家说的「焦虑感」在数学上的表达——过度努力,本身也是一种焦虑和对未知的恐惧。

相反,当自己努力的成本较低的时候,反而可以更加的从容,因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接受信息的更新,等一个还不错的信息再逐渐发力,会更加有效。

 

自相矛盾中的逻辑

就上面这个模型所揭示的「过度努力」,在现实中就体现为一种表面上看起来自相矛盾的现象:前几天一个朋友两点多还没睡觉,一问说正在敷面膜,还有好几道工序没有完成…… 一时间我也没想那么多,就觉得「为了保养美容而熬夜」似乎有一种不和谐感?

类似的,不少年轻人一边熬夜, 一边用昂贵的保养品;一边因压力废寝忘食,一边为了健康做各种营养功课。

这些现象背后,其实反映了这一代年轻人对于「如何平衡奋斗与身心健康的科学解答」有着巨大需求。因此努力程度与成本之间的均衡状态就是前者要大于后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努力成本。

努力的成本很大一块就是健康,如果把健康问题解决了,那就是降低了努力的成本,这本身也是有双重效应的。

第一层直接效应,那就是努力没有以前那么对自己伤害大了。毕竟人的身体机能和精力是有限的,那么如果在短时间内过度的消耗,会损害自己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整体来说,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层则是上面那个模型里面的策略效应,因为自己努力成本降低了,所以反而可以更从容,没有那么「我必须要现在赶紧奋斗啊」的焦虑感。

 

精准的补充

要享受这个双重效应带来的好处,我们就要去考察一下,如何来有效的提升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传统上,「补」是一个挺粗放的概念,吃肉是补,吃维生素是补,吃蛋白粉也是补…… 但是人和人千差万别,到底要补什么,怎么补,这都是不一样的。

尊重营养补充的个体差异性,是更精准、更科学的营养支持。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技术可以检测出你所缺失的营养素,再根据结果为你提供定制化营养方案,精准补给,这样是否会更有效呢?

例如干血斑(Dried Blood Spot,DBS)技术,就能够提供这样的帮助与选择。干血斑(Dried Blood Spot,DBS)技术通过检测干血斑相关组分的含量,得到被检者相应标志物的定量检测结果。

目前,干血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新生儿代谢疾病筛查、药物临床研究、治疗药物监控等,其在营养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也在逐渐增多。

作为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中的佼佼者,汤臣倍健也致力于干血斑方面的研究。汤臣倍健建立了全自动干血斑检测中心,并且正在研究通过干血斑技术来检测体内营养素指标,未来有望实现1对1个性化定制营养方案。

并且汤臣倍健与科研机构合作科研,建立健康成年人群中 9 种维生素、5 种矿物质、3 种重金属相关标志物的数据库,探讨该人群相应指标的参考范围,孕妇、儿童、老年人群的相关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总之,精准的给身体提供营养和补充,可以有效的降低自己努力的成本——这并不是说身体好了可以继续肆意挥霍了。相反,只有知道自己在工作和奋斗的过程中,身体需要什么,才能够精准地补充,保持长期健康而乐观的状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采取更均衡的方式来面对生活和成长。

也正如『身体的答案』 中所说: 一边拥抱世界,一边拥抱自己。

或许这正是奋斗的意义。

参考

1.Heinsalu, S. (2017). Good signals gone bad:Dynamic signalling with switched effort levels. Journal ofMathematical Economics, 73, 132-141.

新闻聚焦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