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最近火起来的「社交牛逼症」,反应了什么样的社会心理?

​本文转载自知乎作者:暗涌

 

社交牛逼症的本意是在公共场合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没有社交包袱,放飞自我的行为或状态,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与社恐相反的概念,形容在社交方面不胆怯,不惧怕他人眼光的社交状态。

当我第一次听说社交牛逼症的时候,我一脸懵逼,那是什么?

直到我追根溯源,查到B哥马牛逼在公交车上公然发表吃屎言论的视频:“我叫马牛逼,你知道我有多牛逼吗,我敢吃屎,你们敢吗?“我叫马牛逼,你知道我有多牛逼吗,我敢吃屎,你们敢吗?

v2-a847eae81de28d5abfd40357a2ba3e58_720w.jpg

当你第一次看到类似的视频时,你有没有经历下面四种反应:

 

第一反应是我的天,太牛逼了(本能的惊讶);

第二反应是感慨这人不会疯了吧(理性的评判,他竟然敢做这样的事);

第三反应是怎么还想再看一遍(还有点爽的感觉);

第四反应是我想转发出去,让别人也看看(传播的欲望)。

那你到底在爽什么?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奇怪的分享欲?

 

我们先从视频本身开始分析。

如果B哥表现得再疯癫一点、语无伦次一点,或者视频里他的吃屎言论是在一个没什么人的地方,你大概率会把他认定为疯子或精神病,我们会感到厌恶和排斥,而不是爽。

也就是说,一个关键要素是,他的视频呈现了一种状态:一个正常人在一群人中做着与众不同的事。

这就可以用逆反理论来解释。

逆反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自由或独特性受到限制时,就会引起“事与愿违”的反从众行为,即人们会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的自由感和个人特质(Brehm & Brehm,1981)[1] 。

在群体中保持独特性是一件既危险又令人着迷的事。

 

比如,当所有人都穿了正装,只有你没穿的时候,你会感觉很有压力,甚至尴尬到想逃离;但再换个场景,如果你发现自己跟别人撞衫的时候,一样会感到尴尬。

v2-b2ac3715fa9e15bd52c33dbc2b3cff45_720w.jpg

这是因为,当你感觉到自己的独特性受到压抑时,你就会触底反弹,产生逆反。

 

例如,你喜欢戴贝雷帽,当你发现周围的同事觉得好看而效仿你时,你很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换戴别的款式甚至干脆什么都不戴。

保持一定自由的需求也是一样的道理。一项对美国56个学校所做的调查表明:

达到法定饮酒年龄21岁的学生中有25%是滴酒不沾的,而21岁以下的学生中,能做到滴酒不沾的人却只有19%(Engs & Hanson, 1989)[2] 。

回到本文的话题,在我们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如果说从众和独特必须二选一的话,我想大部分人会选从众。

比起绽放自己,我们更容易把自己隐藏起来,伪装成跟其他人一样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安全,而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

以社恐为例,害怕与人交往,害怕表达自己,害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不被支持,越是这样,我们被压抑的那部分独特性就越渴望展现。

v2-23b2ad3713c890910de030b82302a4da_720w.jpg

而刚刚好,社交牛逼症的始祖马牛逼,通过近乎癫狂的状态替众人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逆反”。

我们不敢表现得不一样,有人敢,他还替我们承受了周围人的异样眼光,并且这种异样的眼光看起来丝毫没有伤害到他,这无疑踩到了我们的爽点上。

当我们爽的时候,情绪被诱发的时候,就自然的有了分享的冲动,这就是典型的情绪社会共享理论:

Rime等人(1991)的研究发现,情绪事件发生后,人们迫切地分享情绪体验是一种普遍的倾向[3] 。

奇怪的分享欲就这样产生了。

这也就是社交牛逼症可以火起来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很少会有人像视频博主那样夸张,但的确也有不少人做到了“社交牛逼症”的状态,在社交上不胆怯,不惧怕他人眼光,可以充分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v2-5723bf6ac2e4e20f1a7840656926899f_720w.jpg

我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她真的很牛逼。有一回一个人到办公室找她对接工作,她热情自然的态度让所有人都以为她们两个是老熟人,事实上她跟我们一样,完全不认识那个人。

还有一次,有个特别没礼貌的男生冲到我们办公室,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对着空气跟她要隔壁房间的钥匙。

换做我,我会尽量控制情绪,保持耐性跟他说话,换做办公室另一个同事,她会直接怼回去,让气氛降至冰点。

而我的社牛同事却没有丝毫不爽,她热情洋溢的对他说,“拿钥匙对嘛,好咧,没问题”,同时一边递着钥匙,一边大声对他说,“用完记得给姐拿回来啊”,她刻意把重音放到了“姐”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那个不礼貌的人来还钥匙的时候,竟然破天荒的说,“姐,你的钥匙”。

不难发现,相比社恐,你会发现身边的社牛对负性情绪的敏感性更低。

 

Romero-Canyas等人(2010)的一项研究中,给被试递增呈现从中性到愤怒表情的静态图片, 让被试判断图片的表情是中性的还是愤怒的,结果就发现那些害怕被拒绝的人会把偏中性的表情认定为愤怒的表情 [4]

可见社恐对负性情绪的敏感度更高。

相反,社牛就不会这样,他们对情绪不敏感,不太容易纠结别人不回应了怎么办、被拒绝了怎么办,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解决问题。

有人找我对接工作,那我尽量把气氛搞的好一点,有人不礼貌,那我就想办法让他们礼貌,如果我喜欢你,想追你,就立刻搭讪表白,如果被拒绝了就再另想办法。

当然,成为社牛也未必只有好处。对情绪的低敏感也很容易让他们变得隔离,很多时候觉察不到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觉察不到别人的情绪,很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

因而,无论是社恐,还是社牛;无论是保持独特性,还是保持与集体的一致性,都需要做到心理状态的平衡。

而心理状态的平衡离不开生理的平衡。心理和生理具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方的状态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变化。例如,流行病学研究指出, 疼痛与抑郁有着高达 30%~50%的共病率,且二者呈互相加重的关系(Ohayon & Schatzberg, 2010) [5]

正如社牛和社恐需要做出不同的心理平衡一样,不同人的生理平衡过程也是需要差异对待的。

但如何科学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生理平衡状态呢?维C摄入够了吗?要不要补充维B?补多少?

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中优秀的品牌汤臣倍健,致力于精准营养领域的研究。

汤臣倍健干血斑检测中心,正在研究通过干血斑进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氨基酸、重金属、小分子代谢物及大分子蛋白等的全自动连线检测,为实现个体营养状况的精准评估提供支持。

基于干血斑检测的精准营养干预方案是汤臣倍健在精准营养应用领域的一个研发方向。

主要是基于干血斑检测技术评估个体维生素营养状况,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维生素检测及补充方案。

v2-e3c0c57b7aac3f7c55e5b67201b84632_720w.jpg

说回到题目,社交牛逼症被迅速传播的背后是我们对保持个人独特性的一种渴求。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谁是不渴望被接纳的,我们都在寻找那个可以“求同存异”的平衡点。

希望有一天,每个人的“与众不同”都能被温柔以待,每个身体的营养需求都能被科学营养精准补充。

 

 

 

参考

  1. Brehm, S. S., & Brehm, J. W. (2013).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 theory of freedom and control. Academic Press.

  2.  Engs, R., & Hanson, D. J. (1989). Reactance theory: A test with collegiate drinking. Psychological Reports,64(3_suppl), 1083-1086.

  3. Rime, B., Mesquita, B., Boca, S., & Philippot, P. (1991). Beyond the emotional event: Six studies on the 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 Cognition & Emotion, 5(5-6), 435-465.

  4. Romero-Canyas, R. , Downey, G. , Berenson, K. , Ayduk, O. , & Kang, N. J. . (2010).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the rejection–hostility  link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8(1), 119-148.

  5. Ohayon, M. M., & Schatzberg, A. F. (2010). Social phobia and depression: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8(3), 235-243.

 

 

新闻聚焦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